張濤甫
  這段時間,災難的幽靈一直在人間徘徊,多起重大災難性事件密集發生。昨天下午,雲南固態硬碟省魯甸發生6.5級地震,已有170餘人遇難。此前, 7月17日,有一架馬航波音777客機墜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7月23日,臺灣復興航空客機墜毀,失去48個生命; 7月24日,一架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客機在馬裡北部與布基納法索接壤的邊境附近墜毀,機上118人遇難。大家還沒從災難中緩過神來,8月2日江蘇昆山市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發生爆炸,截至目前,已致71人死亡。
  每當災難降臨,人類都在竹北房屋與死神賽跑,努力將災難損失降低到最小。每當災難發生,媒體都在與時間賽跑,意在第一時間將災難信息呈現在世人面前。
  面對災難,受眾第一時間想知道:發生了什麼?結果是怎樣的?接著,他們還會追問,為什麼會發生?……諸如此類的期待都得依靠媒體來滿足。災難報道考驗媒體的大節,也檢驗媒mSATA體的良知和能力。越是災難報道,媒體競爭越是激烈,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媒體在災難報道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品質,一比就高下立現。
  在眾所周知的馬航370事件中,國內媒體在與國外主流媒體的比拼中,核心競爭力短板迅速就暴露出來了。國內媒體在災難報道中所做的,往往就是網上調侃的“轉發、滴蠟和祈禱”這“三寶”。與CNN、路透社、美聯社等西方強勢媒體比起來,租辦公室國內媒體在核心信源突破、信息邏輯判斷、以及新聞表現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可不是一年半載可以趕上的。
  在災難報道中,媒體的報道能力固然重要,不過其前提是:不能有違新聞倫理。災難是惡魔的偷襲。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面對傷亡現場,媒體不能一味滿足新聞的好奇心,不能過度放縱媒體的私心,決不能通過消費災難來博取眼球。一些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現場效果,不顧倫理禁忌,將災難現場的血腥、恐怖乃至暴力細節不加遮擋地呈現出來,刺激公眾的神經。在對昆山中榮公司爆炸事件的報道中,不少尺度過大的照片,將爆炸現場中一些可怖的場景,將慘不忍睹的燒焦身體顯露在公眾的眼前,甚至冒著侵犯他人隱私的風險,追求所謂的細節真實和現場效果。反觀西microSD方主流媒體,他們的災難報道就比我們節制得多。比如,西方主流媒體對“9·11”事件和倫敦地鐵爆炸案的報道鮮有血腥、大尺度的特寫鏡頭和恐怖細節。
  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國媒體在新聞倫理上的失態已引起國內媒體的反思。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一些媒體顧不上那麼多了,導致勁爆的細節和鏡頭失控出籠。有媒體藉口道,乾乾凈凈的東西公眾不關註,人們的眼睛是嗜血的,貪婪的;我若不血腥和刺激,別家媒體也會不擇手段,大幹快上的;傳統媒體不出位,新媒體即會出位。大家紛紛博出位,僭越倫理底線。於是災難報道陷入囚徒困境,惡性循環。結果媒體在災難報道中,不但不能釋放正能量,擔負其應盡的公共責任,守護社會良知,反而會對社會和公眾構成二次傷害。媒體這種反向作用,一旦成了公害,後果不堪設想。為此,在災難面前,媒體須要謹言慎行,守住新聞操守。▲(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51pcps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